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近日透露,中國研制的非洲豬瘟疫苗已經完成實驗室研究階段,主要的實驗數據和結論已經得到,正在接受同行專家評估。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聯合公布,他們首次解析出了正在困擾各國的非洲豬瘟病毒的精細三維結構。步志高在這項成果發布會上說,首次解析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為疫苗的創制提供了很好的線索。
非洲豬瘟病毒衣殼層整體結構
非洲豬瘟病毒整體結構5層切面圖
他向記者介紹,疫苗研發分為3個階段,首先是實驗室研究階段,第二是中試階段,第三是臨床試驗階段,三個階段完成后才能推向應用。目前,中國的非洲豬瘟疫苗的實驗室研究階段和中試階段都已經基本完成,研究人員嘗試了十幾種技術路線,最后遴選出幾個基本安全有效的疫苗候選株。在進入最后的臨床試驗階段之前,有關申報材料將接受同行專家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的評價,目前,同行專家正在進行評估。
據研究團隊介紹,非洲豬瘟是一個世界難題,科學界并不清楚這種病毒的生命周期是什么,也不清楚它所引起的肌體免疫機制,連它有多少種蛋白也不清楚,更不知它怎樣入侵、怎樣復制。此次,他們成功分離出了國內正在爆發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他們發現,非洲豬瘟病毒“尺度巨大”。
在團隊2013年以來解析的4類30余種全病毒原子分辨率的結構中,非洲豬瘟病毒是一個十分巨大、復雜的病原體。這為數據收集帶來巨大挑戰。研究團隊連續進行了4個月的海量數據收集。最終,他們采用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闡明了非洲豬瘟病毒獨有的5層結構特征,病毒顆粒包含3萬余個蛋白亞基,組裝成直徑約為260納米的球形顆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的最大病毒顆粒。10月18日,這支聯合研究團隊有關“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裝配機制”的論文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馮忠武說,今年以來,生豬生產與去年比較急劇下滑,這項研究是“應國家之所需,急國家之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