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美國5家科研機構在Journal of Virology雜志上聯合發文——通過刪除基因I 177L開發高效應對當前流行毒株的非洲豬瘟疫苗。
5家科研單位 文章作者Manuel V. Borca等,分別來自:
美國農業部紐約梅子島動物疾病中心——美國唯一專門從事動物外來接觸傳染病的機構
康涅狄格大學病理生物學和獸醫科學系
堪薩斯州立大學解剖和生理系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病原生物學和流行病系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以攻克科學難題為目標的美國國家級實驗室
非洲豬瘟疫苗之難 非洲豬瘟病毒是對養豬業危害巨大的高度接觸性致死傳染病非洲豬瘟的病原。目前在歐洲中部和東亞爆發的非洲豬瘟是由2017年分離的基因II型格魯吉亞毒株ASFV-G所造成的。
由于沒有疫苗進行控制,非洲豬瘟一旦爆發所采取的可靠控制手段只能是捕殺。有限的交叉動物保護實驗表明如果想開發有效的疫苗,必須要用流行毒株,至少是相同的基因型毒株才行。
非洲豬瘟從1921年肯尼亞報道開始,到現在已經有99年歷史,給養豬業造成的損失巨大,沒有哪個豬疫苗公司不想開發安全有效的疫苗,但快100年過去了,目前還沒有一款商業疫苗上市,疫苗開發難度可想而知。
美國研究新發現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將高致病毒株的一個未知基因I 177L敲除,病毒毒力將被致弱。用102-106 紅細胞半數凝集量(HAD50)的基因敲除病毒(ASFV-G-ΔI177L)肌肉注射接種豬只發現,28天檢測期內接種豬群臨床表現正常,所有豬只表現出低度病毒血癥,沒有豬只排毒,同時產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最重要的是當用格魯吉亞ASFV-G野毒攻毒時可以保護豬只。
本實驗開發出的基因缺失毒株ASFV-G-ΔI177L是目前少有的幾個可以保護格魯吉亞非洲豬瘟強毒攻毒的試驗疫苗毒株,并且是唯一一個能夠在沒有免疫增強劑幫助下產生免疫保護的疫苗候選毒株。
文獻來源
Manuel V. Borca, Elizabeth Ramirez-Medina, Ediane Silva, Elizabeth Vuono, Ayushi Rai, Sarah Pruitt, Lauren G. Holinka, Lauro Velazquez-Salinas, James Zhu, Douglas P. Gladue. Development of a highly effectiv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vaccine by deletion of the I177L gene results in sterile immunity against the current epidemic Eurasia strain. Journal of Virology, 2020; DOI: 10.1128/JVI.0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