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盧德勛首次提出“營養活性物質組學”的新概念,為營養活性物質產品研發水平升級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所謂營養活性物質組學,其定義是研究天然存在的各種主效營養活性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人工配合的各種營養活性物質間的優化組合以及它們的整體功能,而不是僅僅單單研究某一種活性物質的功能和技術的一個動物營養學和飼料科學的研究方向。

盧先生提出:動物采食中的飼料包括基本營養物質、兼性營養物質、營養活性物質包括植物精油、反營養物質三部分組成。飼料營養活性物質是飼料中常規營養物質以外的,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成分,被譽為“植物賦予人類的禮物”。
目前正在獲得廣泛應用的主要營養活性物質產品有三種:
1、植物提取物飼料添加劑(植物精油)
2、中草藥添加劑
3、微生物培養物及發酵產品
大量科學實驗證明,這些營養活性物質產品具有抑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在動物生產中具有促進生長提高動物生產性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強抗應激功能、改善腸道健康和改善動物產品品質等多種功效。
植物精油是植物體內的次生代謝物質,一般以植物的花、葉、枝、根、皮、樹膠、全草和果實為原料,通過蒸汽煮溜、壓榨等方法萃取出的植物揮發性油樣芳香物質。植物精油的化學組成十分復雜,目前發現構成精油的化學物質高達22000多種,大體可歸納為萜烯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含氮含硫類化合物4大類。它們具有抗菌、促進動物采食量、提高生產性能、抗氧化和增強機體免疫等生物活性功能。
在《植物精油制劑的評估及應用》中,盧先生補充到:目前植物精油的發展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需要大家共同合作創新,取得共贏,不要急于求成。在談到精油應用目前的現狀時,盧先生說:“第一,精油產品是多功能的,既可以替抗為主,也可以抗氧化為主,還可以是解決炎癥或熱應激,要做成系列,而不要搞單一,沒有特點就沒有區別。第二,植物精油的來源是天然的或合成的,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兩者應是共同發展。當然發展空間,我覺得可以是天然的為基礎。